自恋or自卑?心理学视角看“麦琳&李行亮”事件

最近,《再见爱人4》节目的热播引发了大家热烈的讨论,在节目的播出过程中,观众亲眼目睹了麦琳的种种举动,她往往忽视了周围人的情绪,时而泪流满面,时而情绪失控,在公开场合丝毫不给丈夫留情面,也未曾顾及丈夫及同伴的心情,这一系列行为激起了网友们的强烈不满。


然而,麦琳本人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些行为带来的影响,依旧坚持自我,按自己的方式行事。因此,有网友推测她可能有些自恋型人格特质。


什么是自恋型人格

通常在以下五个方面表现比较突出

需要赞美与关注:他们持续寻求外界的赞美和关注,以满足其自我膨胀的需求,反之则会感到沮丧或愤怒。

缺乏共情:他们往往难以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对他人的痛苦和困境可能表现出冷漠或无视。

特权感:自恋型人格者认为自己应享有特权,规则对他们来说往往不适用,他们可能经常违反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

剥削他人: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可能会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傲慢与自大:他们可能表现出傲慢的态度,认为自己比他人更优越,对他人的意见和批评持否定态度。

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以上这些外在的表现形式,其背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在心理学领域中,我们称之为“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强化和巩固的,对个体、他人或世界的内心最深处的观念,它塑造了个体的认知框架,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对于自恋型人格者而言,他们的核心信念往往与自我价值感、对他人的看法以及世界的认知紧密相关。这些扭曲的核心信念,正是导致他们外在行为异常的根本原因。


场景一:动物园事件



场景二:画像事件


以上看来,麦琳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和行为,反映了自恋型人群的内心世界——自卑,他们常持有的一种核心信念,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无价值的”,进而他们会发展出一系列的补偿策略,试图通过情绪宣泄,情感控制和语言打击来使自己显得与众不同。


这种核心信念可能源于个体成长过程中的负面反馈,比如经常被批评、指责或忽视。导致个体形成了自卑和羞耻感。为了掩盖这些负面感受,个体通过自恋属性隔离自己,形成了错误且自洽的认知闭环。在人际交往或亲密关系中,一方面追求外界的认同,因为始终认为自己不够好,另一方面会把负面的自卑和羞耻感投射到对方身上,以此维持自己的自尊。


敲重点!如果你的身边有这类人,和他们相处你需要注意这几点:尝试理解和接纳,避免发生冲突;努力沟通,减少误会的发生;建立边界,避免被操控。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沪ICP备20210247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