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联航路1505弄复地浦江中心3号楼202-203室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社会压力的持续增大,人们出现心理不适问题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很多人认为自己对自己的心理状况非常了解,有没有心理问题一目了然,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很多心理问题都是潜藏在个体意识之下的,并且会通过躯体方面的病症感受呈现出来。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躯体化与心身疾病的问题。
01 躯体化概念
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概念,到底什么是躯体化,什么是心身疾病?
躯体化:
一种体验和陈述躯体不适或躯体症状的倾向,但无相应的躯体疾病的证据,病人通常将躯体不适归咎于躯体疾病。这一部分症状,往往无法用生物医学的病理结构改变和病理生理异常给予合理的解释,所以又被称为“医学无法解释的症状” 。
心身疾病:
一组发生、发展和防治均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具有躯体病理改变的疾病和临床综合征。
躯体形式障碍:
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或其痛苦与优势观念。
躯体症状障碍:
当患者的躯体症状造成重大功能损害或使患者遭受巨大痛苦,并且患者在此基础上产生不恰当的思维、感觉、行为。
简单来说,躯体化、躯体症状障碍,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可以称为躯体形式障碍,是心身疾病的一种,即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存在躯体不适的体验,但是没有相应的器质性证据的病症。
02 躯体化临床表现
那么躯体化障碍的具体是怎样表现的呢?
给大家分享一段《新冠疫情下精神障碍患者自助指南手册》中的介绍:
躯体症状障碍主要表现为:
1.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
2.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
3.各种检查未发现明显问题及医生解释无法打消其疑虑,持续半年以上。
*例如:经常会出现的躯体不适,感到心慌、胸闷、气紧、头痛、胸背部及腹部疼痛不适、便秘腹泻等。
03 躯体化临床理论基础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会有一个疑问,心慌、胸闷、气短等问题明明是身体出了毛病,怎么就说是心理问题了呢?到底是心理有问题,还是医院的检查不到位?大家不要着急,让我们慢慢往下看,探究这背后的理论基础。
针对心身疾病问题,临床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家Claus提出过一个理论模型——Claus应激心理模型,模型是这样的:
① 应激源
Claus认为,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众多的会给我们带来压力的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就是应激源。
② 中介过程
当我们经历生活事件,受到压力刺激时,我们首先会在脑海里对这一生活事件进行评估,比如这件事的性质是什么,会对我产生怎样的影响,我要如何应对,我有没有能力和社会资源来应对这件事等?这个评估的过程就是从应激源到做出反应的中介过程,个体如何评估、评估结果等因人而异,受到个体的社会支持(他人友好关系的帮助)、社会资源和人格特质等因素的影响。
③ 反应
在评估完后,我们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具体包括三种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生理反应。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情绪方面,行为反应表现为行动,生理反应则主要体现为生理指标的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假设来理解这三种反应——当我们在树林中遇到老虎时,首先我们心理上会感到恐惧(心理反应),然后会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生理反应),最后转身夺路而逃(行为反应)。
④ 结果
做出反应后,我们是否能够适应、接受这个事件。比如,假设你考试考了班级倒数第一名,老师说要叫你家长来学校,你经历了从感知这件事,到最后心跳加速、内心恐惧的一连串过程,那么最后这个家长要被叫到学校来的事实你是否能够接受?你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如果做好了心理建设,能够适应这一事件,坦然接受家长会来,自己会被教训这样一个事实,那心理自然就不会有问题。但如果不能接受,并因此而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那这就是不适应的表现,演变到最后就会引起心身疾病,表现出躯体化障碍。
04 诊断标准的演化及特点
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对这类病症的诊断是怎样发展的。
在之前的诊断标准中,躯体化相关的问题被统称为躯体形式障碍,最新的诊断标准中称为躯体症状障碍。
过去的躯体形式障碍,简单来说就是“医学无法解释的症状”,没有器质性病变的躯体症状表现。但是这个定义和标准过于模糊,给排除性诊断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因此,最新的DSM-5中将这一类问题称为躯体症状障碍,增加了原有躯体症状加重的判断标准,这意味着对躯体化相关问题的诊断,着重围绕的是躯体症状感受。其本质意义是:诊断主要取决于患者感受到的躯体不适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过度的”,新标准更加强调主观体验。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改变过去对这类问题的传统思维。在过去传统的诊断思维中,当循着症状在相应的系统发现不了问题的时候,诊疗活动就无法进行。同时,症状的归类重叠,很难定位在某个系统,如呕吐。当按⼀个系统疾病治疗⽆效时,只能改变治疗方向,而这会浪费治疗资源和治疗时间。此外,过去是一元论在指导,认为一个原因必然导致一个结果,使临床思维绝对化、固定化和“标准化”,影响到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我们举一个例子,以直观地向大家阐述过去传统思维和现在的新诊断思维的差异及改变的必要性。
假设一个女性下腹疼痛、月经失调,那么在过去的诊断模式中,会认为这可能是子宫肌瘤导致的,并做一系列的辅助检查。严格来说,这个诊疗过程是合理的,接下来的发展才是真正出问题的地方。在辅助检查后,无法找到子宫肌瘤的器质性基础,这个时候可能会判断为其他病症,并进一步做相关的检查,最后继续检查无果。患者会因此而反复就医,反复检查,但始终无法探明病症来源。
而在新的诊断思维中,针对这种现象,在排除器质性原因后,就要敏锐的察觉到是否是由心理原因所导致的躯体化的相关问题。这个时候可以选用抗焦虑治疗,给患者开具抗焦虑药物,并辅以心理治疗,在这一过程中,该下腹疼痛、月经失调的女性出现疼痛加重的过程,并在之后疼痛消失。
05 躯体症状的“心-身”模式
最后,让我们简要概括一下躯体症状中心身之间的关联。
·躯体症状是与组织损伤和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如“疼痛”。
·疼痛是一种痛苦的主观体验。
·疼痛的发生是和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疼痛作为一种躯体症状并不是纯生物源性的。
·疼痛这种主观体验的产生又与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等精神-心理、社会因素相关。
同时,我们要对几类躯体问题做好区分。